在国外,液化天然气技术自20世纪60年就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与国际贸易。在国内,液化天然气技术的研究从20世纪90时代就开始,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研究所,然而,由于种种原因,其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,其试验装置停留在氮膨胀工艺方面,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。直到2001年,哈尔滨工业大学直接引进美籍华人贾林祥教授的技术团队,创立低温与超导技术研究所,承担低温与超导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液化技术研发推广。该团队借鉴国外运行的混合冷剂液化工艺技术,同时结合国内关键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力,采用逆向发展思维,力推混合冷剂液化工艺在国内不同气源上的应用,先后在不同规模LNG装置上实现混合冷剂液化工艺的工业化试验,促进混合冷剂液化工艺在国内的推广与应用。截止2010年,哈尔滨工业大学低温与超导技术研究所为国内外培养企业培养近50余名低温专业的研究生。目前,这些研究生已经成为各企业的中坚力量之一。
截止2014年9月底,国内已建投产的LNG装置达到89套,总设计生产规模达到5233万方/天,年产1200万吨LNG产品,是卡塔尔Qatargas-II液化天然气装置(单列生产能力为780万吨/年)的1.5倍。目前,国内大的LNG装置为湖北新捷的日处理500万方LNG装置,该装置设计能力为年产120万吨。随着国内关键设备(压缩机、液化冷箱、低温阀门)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,液化天然气装置处理规模也在不断增大,这将促进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,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发天然气资源,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就业,从而促进全球能源的贸易。
2014年年9月12日,年产550万吨LNG装备国产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,正式启动我国年产550万吨LNG装备国产化研发工作。此举对提升我国LNG产业发展水平,推动我国自主技术和装备“走出去”,加快海外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。年产550万吨LNG装备的研制将促进我国企业直接跃进"基本负荷型液化装置商俱乐部",实现全球天然气资源的共享开发。